灵武市工程机械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工程机械厂家

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6日    点击:[20]人次

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再认识

国有印企改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不改制,企业发展就是奢谈;企业不发展,那就是“等死”。有人担心,企业改制是“找死”,但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死了也比“等死”来得壮烈。

近期,国资委负责人就国有企业改革接受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有三点介绍值得关注:一是就全国范围讲,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面已经达到90%,其中东部地区已经基本完成,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国有企业需要改革。二是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必须主动退出;基础设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应该控制;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进与退取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取决于股东的经济选择。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要看是否实现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真正结合,改制以后又出现问题的企业,如果职工能够通过市场消散,矛盾能够通过市场化解,这说明改制是成功的;改制以后仍然有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果出资人到位、治理结构规范化、历史包袱消除、国有股权可以市场化流动、职工和经营者确立了市场化身份,那么改制是成功的。对照以上三点,国有企业改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遗憾的是国有书刊、报刊印刷企业(包括中央部委所属、军队所属、各级各类报社所属及出版系统的新华厂)似乎是被遗忘的角落,其改制是相当滞后的,绝大多数还处于观望、等待阶段,推进的幅度与力度不大。今天,再来谈论这些仍处于10%未改制面的国有书刊、报刊印刷企业(按国家的统计标准,几乎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要不要改制的问题似乎是多余的,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改—了。如何改7党和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政策、制度,也有众多企业改制的文献、案例,似乎也不需要赘述。当前文化体制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所形成的改制环境和出台的政策措施可能是作为同属文化体制范畴的国有书刊、报刊印刷企业改革的最后一个机遇。

领导核心的主导作用

一个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抱有耐心、决心和勇气,具有整体把握能力的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改制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企业改制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通过改制,实现企业产权结构、人员机构、成本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实现企业管理意识、方法、手段、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要肩负起历史赋予国有印刷企业经理人推动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企业改制事关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涉及成千万、上亿元的国有资产,在改制中,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程序处置国有资产,同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与职工群众换位思考.尽可能为职工群众多提供一些去留选择和利益补偿选择;要树立起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实保障职工群众”生计”的责任感。企业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解政策、联系实际、制定方案.需要营造氛围、宣传引导.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政府相关部门乃至社区街道的理解与配合.这些都需要”忌浮燥”.以足够的耐心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实施。企业改制是”引火烧身”而实现“凤凰涅桨”.改制将会使企业所有的问题与矛盾—— 历史的和现实的、个人的和家庭的、经济利益的和政治诉求的等等以各种方式暴露出来.甚至不同程度地激化.任何一丝畏难的情绪.任何一丝得不偿失的想法都必将使改制付之东流.一事无成。改制需要我们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去直面困难.用我们的智慧和必要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涅桨”。企业改制涉及国家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涉及国家、社会、企业、职工的利益调整.涉及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怎么”操盘”.直接关系到改制能否真正取得成功。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改制需支付改制成本,涉及”钱”的问题。改制成本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职工身份转换补偿金、职工社会保障统筹费用、工伤补助、土地征用身份补助、内退职工工资提留等等.以及企业制定的医疗费用一次性补助、重大恶性疾病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一次性补助等等.还包括国家规定可参照执行的城镇职工住房货币补贴。”钱”从哪里来?如果改制前企业效益尚可.积累有余.改制成本的支付则不难.可以以政策上限为标准.以获得职工群众的接受和满意度的提高。同时.还可以考虑其他渠道和方法:一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转移拨付来实现;二是通过国有产权的转让吸收社会增量资金,为成本支付同时也为改制创造条件;三是将职工身份转换补偿金折算成职工股份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但此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职工群众并不是各方利益调整的受益者,而是企业改制的实际承受者.要让他们赞成改革、参与改革.或者说不反对改革.就必须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补偿、切实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企业以及企业主管部门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实现改制的角度.从以改制促进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角度来创造条件.实现职工群众的利益补偿。浙江印刷集团的改制共支付改制成本7000万元(包括2800万元的职工住房货币补贴).除了企业历年的积累.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为改制资金的筹集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制进程.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人的问题是企业改制又一个重大问题。改制前的国有独资.改制后的国有控股.实际上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无法选择谁去谁留.去留选择的主动权实际上在职工手中。而职工的去留大都取决于:一是改制当期政策。改制政策较优.会使大部分职工满意.但客观上会造成离开企业的职工较多,其中包括部分企业想留用的骨干职工。如改制政策不太理想.大多数职工不愿走或无法兑现身份补偿走不了。上述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都不是理想的结局。二是企业职工对企业改制后是否有良好的发展预期也是决定职工去留选择的一大因素。三是企业所在地区市场经济活跃.个体私营企业发达.灵活就业渠道较多.职工去留选择则比较轻松.反之则不然。当然企业在职工去留问题上还是可以把握和作为的.一方面企业在改制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程度和效果在一定程度能够决定改制当期是否能够留住骨干人员.另一方面企业改制当期要精心设计好改制后企业的基本薪酬框架.特别要注意与市场接轨,拉开分配差距 突出岗位、技能、贡献在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大多数的企业骨干是愿意留在所熟悉并工作了多年的原企业发挥作用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改制达到人力资源优化、职工队伍结构调整的目的。浙江印刷集团改制当期的政策比较优惠.但是同时出台了关键技术岗位基本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分配体系.较好地引导了职工去留选择.包括800余名退休职工移交社区.共有1400名职工离开企业.而留下来的600余名职工都与企业签订了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人员负担完全卸除,职工队伍结构的调整成为可能。

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

国有企业的改制 一是产权多元化的问题,二是职工身份转换的问题。产权问题即企业通过企业改制 将国有独资的企业变为国有多元投资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组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身份的转换即企业通过改制.国家用赎买的方式(即身份补偿) 使原国有企业职工从“企业人”变为 社会人“。但改制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内容 实现企业发展才是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企业改制的同时需要解决企业机制的转换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通过IS09000和IS014000等的贯标、认证.通过生产和管理流程的建立与改进.通过生产操作作业指导书的制定与落实.通过实施计算机管理系统和预算管理方法 切实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效率。

其次 要通过面向市场 参与竞争.着力调整产品结构 形成和扩大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书刊、报刊印刷企业有相对稳定的计划产品 要充分利用计划产品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积极参与相关产品市场的竞争.解决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以及同时带来的操作技术、工艺技术单一且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再者.要通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设备技术的更新改造与消化吸收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以集约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和职工收入的逐步改善。还有.要通过培训与选拔、考核与激励、培养与引进等多种有效的方式 在企业管理、技术支撑和生产操作各方面构建一支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企业发展所适用的职工队伍。吸引人留住人、凝聚人.培养人、使用人、激励人.通过人的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新的命题.需要用全新的观念、视角、方法和措施加以研究和实施。最后 要通过合同考核、聘期考核、双向选择、岗位招聘等有效手段 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人事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以岗位、技能、贡献为导向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分配制度.使企业更具活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浙江印刷集团这几年来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企业面貌持续改善的初步成绩得益于企业在机制转换的实践中的深入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

前面已经说到改制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内容.实现企业发展才是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国有书刊、报刊印刷企业的改革也是如此。作为改制的第一步 界定国有产权、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卸除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包括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企业富余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再认识